家长要求一学期给孩子换7个同桌
退休教师庄耿沛在30多年的教学生涯中,遇到过不少家长要求给孩子换同桌的事情。其中有一件事情让庄老师印象深刻。
当时班上有一个叫符永春的小男生,其家长郑女士曾经在一个学期内要求他给儿子换了7个同桌。郑女士给出的理由是同桌“上课总爱捣蛋”“不专心听课”“硬抄儿子作业”……
等到符永春过生日,他邀请班里同学参加生日聚会时,居然没有同学参加。对此,符永春很纳闷,向他母亲哭诉:“就是因为你让老师给我频繁换同桌,导致我现在连一个好朋友也没有!”
其实,虽然不是每位老师都会遇到如此极端的家长,但家长的确普遍对孩子的同桌、小伙伴十分关注。
“同桌”这个事儿,家长关不关注?

态度一:近朱者赤,近墨者黑
记者随机采访了部分家长,结果显示,超过六成的家长比较在意孩子的同桌。
“同桌有互进退的效应,家长怎能不关注?”家住龙华路的初三学生家长周女士说,她很担心儿子和一个调皮的学生同桌,毕竟马上面临中考,她希望儿子能有一个好的学习环境。
“作为家长,我会在意的。青少年时期,择友很关键。”吴丹丹女士表示,对于孩子的交友,“同桌的你”是占了先机的。“孟母三迁,充分说明了环境对孩子的影响。”
家长陈伟认为,一个好同桌可以互相激励并相互探讨,这会让孩子受益无穷。
态度二:相信孩子自己有分寸
也有部分家长表示不会在意孩子的同桌。
一名家长称,不太在意,因为孩子受周围环境影响不大,有时候还会把身边的同学带好。
另一名家长称,关键是要孩子自己把握好分寸,自己能明辨是非。同龄的孩子所处环境不同,行为举止各异,但是毕竟是孩子,本质都是单纯的,他会让孩子自己处理与同桌之间的关系,并在这个过程中学会与人相处。
态度三:关心不可或缺,干涉要有条件
还有些家长向中教君表示,对孩子的同桌、朋友表示出适当的关注,算是家庭教育的一部分,是家长必须有的姿态。不过,“关心”可不意味着随意“干涉”,孩子间有一点儿摩擦,动辄告诉孩子“不要跟某某某一起玩”“别跟某某某坐一起!”就十分不可取。

人都是社会性动物,不可能永远脱离群体独自活动。家长们的心思态度归根结底都是为了自家孩子能够健康顺利地学习、成长。那么站在教育者的角度,家长应该如何看待孩子与同桌之间的相处?又应该做怎样的引导呢?
换个同桌能否顺利成长?
老师:
对于同桌之间的相处,前文中遇到过“奇葩”家长的庄老师表示,首先应该引导孩子怎么和调皮的同学相处。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个性,会交往的孩子往往能与不同个性的人和谐相处,这种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,离不开家长的正确引导。
有部分学校的老师,每隔一段时间会让不同的学生轮流当同桌。例如,海口市第十四中学王彩容老师表示,同桌之间有一点小摩擦很正常,换座位不是最佳选择。她认为,包容是一种美德,应教育学生学会与不同性格的人交往,取长补短,互相进步。
专家:
海南师范大学心理学博士房娟表示,家长希望孩子和优秀学生同桌的要求很正常。但从深层看,这是个以什么为标准来看待人的问题。而大人的眼光往往影响孩子的思维,这对孩子的成长极为不利,特别是长大后看待社会也会产生偏见。
“家长应对孩子的同桌少一些挑剔,多一些欣赏,并引导孩子汲取别人的长处。”房娟说,个人的美有很多种,不但学习成绩好是美的、乐于助人也是美的、动作快也是美的……同桌之间的最好状态莫过于相互促进。
房娟建议,当孩子向家长哭诉和同桌之间的矛盾时,家长要耐心地聆听,并引导该如何与同桌相处,鼓励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。假若,孩子提了不恰当的做法如报复或攻击性行动,家长需多花心思,尽量正确引导孩子,并鼓励他们反思能否承担后果等问题。最后,要让孩子实践他们认为最好的方案。
你想过给孩子调座位吗?你在意孩子的同桌人选吗?

收藏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