江苏
  • 登录
  • |
  • 注册

选择城市

登录

还没有账号?点此 立即注册

注册

已有账号?点此 立即登录

找回密码

修改密码

请填写图片验证码

怨高考不公?要素质教育?寒门学子会输得更惨!

专栏:素质教育 | 7年前发布

       转眼这个暑假已经接近尾声,许多高考的同学收到了大学录取通知书,即将奔赴前程。周末有个远亲表弟的升学宴,正好我在县城工作,就去见个面道个喜。

      这些亲戚家长们聚在一块,难免谈一谈孩子们的学习情况。

      考上理想大学的家长自然声调更高:“只要努力学,脑子再好使点,考个一本还不轻松啊。这要是在北京,俺小孩上个清华北大不是问题!”这家孩子考得好,亲戚们自然附和地说好。没考上理想大学的家长愤懑道:“你说说这个小孩儿,平时模考成绩也挺好,怎么一到正式考试就掉链子!要是按平时成绩,怎么也得上个二本!”虽然知道他家孩子平时学习也不怎么好,只是碍于面子说高考发挥失常,亲戚们也不戳穿,都表示惋惜。还有些亲戚的孩子正在上高中,没发表意见,只说说在班级里的排名,咨询高考过的孩子在班里排到多少名有上一本的希望。最后,炫耀的人颇感自豪,忙于掩饰的家长也感觉没丢面子,皆大欢喜。顿时安静了下来。过了一会儿突然话锋一转,不谈成绩,谈高考制度。

    说到高考制度,家长们化身教育专家,批评高考的不公。没考好的学生和家长们都怨愤高考只看纸面成绩,不看综合素质,一考定成败。说到激动处,家长们纷纷列举自己孩子的特长,会画画、能唱歌、足球踢的好······差点没说游戏玩的也很6。为了找到共鸣,亲戚问我是不是素质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。我说不知道好不好,但是你们说的画画、唱歌、踢足球,都有这些特长班啊,为什么不报特长班呢?这个反问让亲戚们哑口无言,于是我寒暄几句就离开了。路上我也在反思,素质教育提出有近30年了,主体思想就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,培养学生创新性、个性发展。素质教育可不可行呢?地区教育资源差异太大,与素质教育匹配的高考制度至少在目前阶段行不通。

一是大班额问题尚未解决。

       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,流动人口不断向城区涌入,城市学校承担的教学压力越来越大,从小学到高中,一个班动辄五六十人。为了解决大班额问题,各地都在扩建学校、增设教师编制,截至目前完全解决大班额的地区屈指可数。

大班额

       大班额问题不解决,教师队伍面对的是一个班几十个学生,根本无法顾及每一个学生,因而出现放羊式教育、拔尖式教育。就是讲课面对所有学生讲,只要大多数学生学会了就可以,主要照顾学习成绩较好的几个学生。这是教师的无奈,也是教育的现实,不能因为几个学生学不会而影响总体学习进度。这一点就无法满足素质教育要求的因材施教,分析每个学生的个性、优点,实现个性发展。

       另外,解决大班额问题过程中,教师招聘数量激增造成教师队伍素质良莠不齐。以一个县为例,正常教师招聘是每年100人左右,保证了每年教师都是择优录用。教育部门为完成上级解决大班额任务,某年突然增设500个教师岗位,那么此年的教师队伍质量肯定不尽人意。

二是地区教育资源分配不均。

这是重点,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。

       放眼全国,经济发达的北上广深聚集了全国顶尖的教育专家、人才,他们已经在试行素质教育。

       以北京四中为例,教师队伍有一半以上是硕士、博士毕业,高级、特级教师占比60%。学校设有文学社、商学社、模拟联合国、演讲社等兴趣社团,并可通过科技俱乐部,让学生参与科学论坛,进入国家重点实验室体验研究过程。历年来学生一本录取率都保持在95%以上,更不乏文、理科状元。

北京四中科普论坛

      取消高考特长加分后,经济发达地区本科录取率依然居高不下。无论比成绩,还是比特长素质,经济发达地区的学生都走在了前列。

      如果按照某些学生的设想,实行素质教育特长加分,那么经济发达地区学生受益颇多。他们享受着丰富的教育资源,仅仅学校设立的社团就能促使其各项素质提升。学校周围各种兴趣班林立,想学围棋、学钢琴、学舞蹈······,报个班就可以学。反观农村、县城的学生能享受什么教育资源呢?首先师资队伍是有一定差距的,其次学校硬件不够硬,天文台这种高端实验器材基本不开放,另外兴趣辅导班屈指可数。在特长素质方面跟城市学生相比,农村学生差了一大截。

三是家庭教育理念的差距。

       我也是农村人,深知很多农村孩子淳朴善良,肯吃苦,希望靠读书改变命运。农村学生家长也感叹自己的孩子这么好,待人接物有礼貌,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,如果高考实行道德素质加分,自己孩子肯定没问题!

       但是别忘了,城里的学生素质没有你想象的差,他们并非电视上演的就知道往游戏厅打游戏。他们也知道尊老爱幼,假期做义工的也不在少数。在待人接物方面,我认识的城市学生更大方得体,这源于家庭教育。

       农村的家长大多数是农民、工人,还有很多学生属于留守学生,由爷爷奶奶抚养。现在的农村家长也知道学习的重要性,教育孩子要好好学习,对于价值观、人生观、世界观的教育就不是他们的所擅长的了。

       城市的家长有各行各业的人,大多数还接受过高等教育,他们的人生观、世界观、价值观已经比较系统。所以当有孩子后,会把他们认为正确的观念传授给孩子,并以自己的经历言传身教,甚至在孩子成长过程中,城市家长的管理更加严格。

       在道德素质方面,农村学生跟城市学生相比平分秋色,但是世界观、人生观、价值观的形成还是略逊一筹。

       可能有人抬杠,认为农村学生就是淳朴,讲道德,价值观没问题。没错,淳朴就是单纯,单纯就是一张白纸,还没书写内容。就像他们的价值观这张纸还是白的,这很好,没有污染,但是也没有内容。这不见得是好事,一旦遭受挫折,这张白纸有可能写下“愈挫愈勇”四个字,也可能写下“一蹶不振”四个字,如果提前跟他说“你要把愈挫愈勇记在心间”,就很有可能避免了一蹶不振的可能。这就是家庭教育中价值观传授的重要性。

要求素质教育的学生眼中的“素质教育”为何物?

       大约1999年上小学的时候,我们学校突然有两个月接到通知试行素质教育、减负教育。每周只上四天半的课,早上9点上课,11点半放学,下午2点上课,4点半放学,还不布置作业,让我们放学后自己发展兴趣爱好。那段时间真是放飞自我了,一群小学生有什么爱好呢,无非是玩、玩、玩,一放学就跑去同学家玩魂斗罗了。等到期末考试,平均成绩一落千丈,老师们气的吹胡子瞪眼,大骂狗屁素质教育,什么都不会还要什么素质!

于是素质教育的口号被暂停了。

       等到上高中时,正是韩寒比较火的时候,同学们传阅韩寒的《三重门》,还有《新概念作文》等读物,有一篇《穿着棉袄洗澡》抨击当时教育制度,颇能引起同学们的共鸣。于是那几年很多人以高考0分来抗议高考和应试教育,蒋多多、吉剑、徐孟男等0分名人相继涌现。

       我虽然愤青,还不是非常激进,不理解为什么要以微薄之力试图撼动高考制度,也曾问过同学什么是他们想象的素质教育。他们告诉我就是发展自己的个性,不能沦为考试机器。什么是个性呢?他们告诉我就是每个人都不一样,就是个性。

       当时觉得好酷好有道理,现在想想,有些同学的确发展了自己的爱好,高三时还组织了个文学社,但是这个文学社讨论的是如何能提高分数,作文有什么心得,最终还是为高考成绩服务了。另一些同学,无非就是穿奇装异服,走路摇头晃脑,不好好站着,非得摆个pose,染个发就算个性了,但是跟素质一点不沾边,无非是放纵自己,自制力低的表现罢了。

叛逆期涌现非主流

       也就是说,喊着素质教育的学生,有一部分其实骨子里已经融入应试教育的基因,而另一部分则是瞎嚷嚷。

       我国现行的高考制度决定了学校实行应试教育,如果推行素质教育,就必须进行高考改革。而目前城乡教育资源两级分化严重,让农村学生跟城市学生比素质教育,无异于以卵击石。高考一考定胜负很残酷,但也是寒门学子能拼的最后一程了,高考不看美丑、不拼爹、不拼关系,只要你有成绩就有改变命运的可能,过了这个村,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再也没有这么公平的店了!若急于推行素质教育,匹配相应高考加分政策,那么寒门学子将会输得连内裤都不剩!


收藏文章

评论
热门文章